查看原文
其他

夏日走过山间 ​——第19期LNT初阶讲师培训感想

fongaia 盖娅自然教育 2022-06-07

LNT是Leave No Trace的英文缩写,中文翻译为无痕山林。我一直希望参加无痕山林培训。看到盖娅自然学校第19期LNT培训,在6月19日和20日举行,正好我有时间......





行前准备




无痕山林初阶讲师(LNT Trainer)培训,是两天一夜的户外露营体验式培训。


无痕山林7个户外行为准则首要准则是:行前充分计划与准备。


关于行前准备,我闹了一个笑话。因为爬过多次野长城,还在雷阵雨的情况下扎营于箭扣脚下,因此,直到行前一晚,才潦潦草草打了个包。最后差两样东西,登山杖和头灯。想想自己有体力,引导员也没强调,我就忽略过去了。


坐火车时,拿东西吃,才发现登山包上下都有口,我的行李全部装反了。怪不得背起来不太舒服。于是一阵倒腾,在旁边座位上堆满了食物、饭盒、衣服、钥匙、本子......

 



重读两本书




但是,有一样我提前一周就开始准备,那就是重读约翰·缪尔的《夏日走过山间》和梭罗的《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》。


《在康科德与梅里马克河上一周》展现了梭罗河上之行的迷人哲思,缪尔的夏日之旅满是欢愉的阳光。这是我非常向往的。


《夏日走过山间》中印第安人的故事非常吸引人。书中描写到:


印第安人体质好到惊人。他们不怕冷。在7月9日的日记中,缪尔记到,在高海拔的地理位置,夜里空气寒意很重,可是同行的印第安人不但和衣而睡,连毯子都不盖,并且躺在离篝火很远的地方。


遇到食物短缺的时候,他们几乎什么都吃以维持生命,比如,莓果、植物根茎、鸟蛋、黑蚂蚁、大黄蜂或它的幼虫。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。


印第安人的脚步非常轻巧,不知不觉间从后边绕到你跟前,一点动静都没有。“似乎所有的印第安人都学会了这种神奇的、让人觉察不到的走路方式”,就像某些可以自己隐身的蜘蛛一样。他们对自然景观的伤害不会多于鸟儿和松树。对无痕山林行为准则第二条“在可承受地表行走和露营”的最初理解,便是来源于印第安人令人惊叹的轻巧。


没想到,丝毫不带任何目的来参加无痕山林的活动,除了学习知识,还收获了迷人哲思和山野阳光。


在树丛中穿行    

黑麦(崔国辉)/ 摄影




“人类做什么,大地都知道”



 

 在LNT室内课结束之后,我们乘坐中巴,从北京市朝阳区前往延庆区。


室内课 “彩虹组”分享行前准备和注意事项


室内课 老驴(贾永辉)分享背包打包注意事项
雏菊(邓宏)/ 摄影

 

到了延庆区珍珠泉乡,我们下车,背上所有装备和食材,往营地走。烈日烤炙,加上负重前行,因此大汗淋漓。漂流说,学会跟你的身体沟通,就像跟驴或马交流一样,轻轻地告诉它:“你辛苦了。”身体会有反应,它会听懂的。听到这句话时,心灵一下子柔软了,疲惫也消除了几分。


身体不但可以沟通,而且用心去感受时,你会发现,大山在欢迎你的到来。这里的一草一木、一石一花,它们都是你的朋友。晚上,点燃篝火时,漂流问:“火是有生命的吗?”当然,你要有耐心,一点一点地去和它沟通,火苗会越烧越旺的。之前,在收充气防潮垫时,我经常因为气跑不出去而心急火燎。但是,这次提醒自己,慢慢地,用心地去收,竟然一次就卷好了。


火是有生命的吗

火烧云(李晓云)/ 摄影

 

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?一种连接和能量的流动。人居于宇宙之中,也居于万物之中,放下傲慢之心,像对待恋人一样对待自然,就会发现生命变得充盈起来,感觉变得敏锐起来。自然教育的目的大抵就在于此。




我们走过山间




万物有灵论是前现代非常朴素的信仰,或者说,是先民面对自然界的一种生活方式。然而,到了西方科学主义的兴起以及现代城市化的到来,万物有灵论几乎一律被斥之为愚昧或迷信,被隔绝于我们的教育系统和思维观念之外。


历经这样一次次的斩断,人类世界变得理性、文明、进步、精致。然而,在对幸福的感受上,我们可否随之前进了一大步呢?作为人,我们是灵长目的动物之一种,我们和祖先的联系在哪里?我们和传统文化的联系在哪里?进而,我们与土地的联系又在哪里?


难道真的可以进化为智人?或者拔起自己的头发离开地球?


夜半如厕,远离露营地。夜空浩淼,四野寂静,我站在路边久久地望向星空。心里反复回响着康德的那句名言:“有两样东西,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,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,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,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。”然而,生活在车水马龙、雾霭弥漫的都市,灿烂星空根本不可能见到时,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又会成什么样子呢?


头顶上一架飞机轰隆隆飞过,我照样很有兴趣。从飞机上往下俯瞰,一片漆黑,他们可否会想到在这寂静的山林里,不,他们或许已经睡着,或许根本不会想到什么,但就是有一双眼睛在望向他们。——可否,这宇宙间另有一双眼睛在默默地望向我们?


漂流引述印第安人的箴言:“人类做什么,大地都知道”。


山核桃树下 “爱无界组”的自然戏剧

 



林中仙子




第二天的爬山就像游戏一样。作为引导员,漂流在前,老驴垫后,带着十二名队员一起走过山间。


漂流经常说,他也是在探路。但探路者就像火车头一样,不但要有经验,大脑还要不断做出判断,哪里有路,哪里不能踏足。后面队伍只需要有体力,随之摆荡就可以啦。


这一路走来,真的是披荆斩棘。遇到灌木丛林,像蹚水一样,整个身体迎上去;低矮的地方有空隙,便四肢着地,重新练习爬行;遇到陡坡,土又松软,便放弃登山杖,像猴子一样攀爬;小路窄处,脚步横着走;石头多处,脚步跨着走。


白头翁
黑麦(崔国辉)/ 摄影


不知绕了几个山头,过了几道沟谷,总之,这一路的风景真好。每一阵风吹过来,都想停下来听一听森林的呢喃,看一看绿叶的舞蹈。对于热爱植物的人来说,山上的野生植被,像林中仙子,让我大饱眼福,满心欢喜。白头翁、蝙蝠葛、照山白、绣线菊、牛叠肚......都是成片生长的。更有如六道木、有斑百合、山丹花、兔儿伞、黄精、玉竹、铃兰等稀有品种。


有斑百合
黑麦(崔国辉)/ 摄影


爬山途中,裤子被白屈菜的浆液染得斑斑点点,还被不知道什么植物“撕咬”了一口,我倒是很高兴,是它们给这条裤子赋予了生命。

 



保持环境原有风貌




无论走到哪里,凡是动用过的石块或其他柴火,临走时都要移回原地。“保持环境原有风貌”,这是无痕山林的第四条行为准则。野餐、露营、爬山等等,凡是活动过的地方,老驴和漂流都以身作则,并指导我们将这一原则贯穿始终。


而第三条准则,“妥善处置废弃物”,即不属于原地的物品,尤其是各类垃圾,一律带走。课程结束前,老驴将活动产生的所有垃圾分类和称重,然后我们将所有垃圾打包带走。


唯一不好带走的是大小便,怎么办?小便可以在分散“泼洒”,大便用“猫洞”处理。漂流讲解得非常有趣。


漂流(宋勇)讲解挖“猫洞”
林林(翟霞)/ 摄影


一个合理的猫洞选址要离水源、露营地、赛道至少60米(大约80步)远。选择在有机质土壤上(比如落叶),用铲子挖一个深约 15-20厘米的洞。注意挖土的顺序,上层的土和下层的土。


大便便入洞之后,用土依次将其覆盖。下层的土先回填,上层的土后回填,然后用铲子或木棍彻底盖住大便便和厕纸。另外,在填埋前,把排泄物和含有活跃微生物的有机质土壤混合,可以加速分解,也就是用木棍“搅拌”一下。


然后,用落叶把猫洞掩盖起来,再放上或插上树枝,以警示他人。

 

图片源于《无痕山林》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出版
[著] 杰弗里·马里恩 [译]自然之友·盖娅自然学校

第二条和第五条准则,“在可承受的地表行走和露营”与“野外用火影响最小化”,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。


我们露营是在延庆一个浅山的栗子林下。地表基本没有植被。漂流和老驴提示,因为栗子树正在开花,所以在营地行走和搭帐,不要触碰栗子树的枝叶。


不直接在地面生火,以免破坏植被;不需要架起大火堆,而只是在垒起的石块上,用一个小柴炉,围炉夜话,氛围很好;木柴燃尽的草木灰,在腐殖质中挖坑填埋,做肥田处理。最后还要浇上水,确保火星全部熄灭。


 栗子树下 “汪汪组”

 

 营地中的“彩虹组”

 

最后第六条和第七条准则,“尊重野生动物”与“考虑其他游客感受”,其实又回到了对待万物的态度问题。中国古人讲民胞物与(是指民为同胞,物为同类。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,出自宋·张载《西铭》)、天人合一。无痕山林恰恰契合了这种精神。在此意义上,也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机会,能够接续和体悟我们的传统文化。

  

我们走在山间

 

其实,上述行动都体现了“保持环境原有风貌”。无论是对营地、步道、用火、废弃物、野生动物和其他游客以及当地居民,是尊重和减少对自然的冲击的具体体现。




户外装备




关于户外活动的装备问题,我的态度也有较大改观。原来装包是有技巧的,一个登山包尽量能够盛下所有物品,这就牵涉到如何放置和收纳。头灯是为了解放双手。帐篷要用户外型,而非公园休闲型。


补水是最重要的一项,如何喝水是有技巧的。什么地方适合扎营,要有充分的考量。冲锋衣,既防风又防雨,为户外必需品。


至于登山杖,能有什么功能?主要是分担其他部位的重量,探路,试水,拦挡荆棘......还是上肢的延续,相当于四肢着地,重新恢复与大地更亲密的连接。这“脑洞”开得真大。


幸好,刚到营地,便捡到一根长棍,撅成两截,制成登山杖。一头削尖,一头恰好有一短岔,用于架住右手虎口。走完5个小时的山路,手掌磨出一排茧子,但身体没有什么劳累感。由此,我知道了登山杖的功劳有多大。

 



感谢



感谢伙伴,感谢大山。

盖娅第19期LNT初阶讲师培训全家福
 
“自然万物有毁灭也必有新生,这个过程不过是从一种形式的美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美罢了。” (约翰·缪尔《夏日走过山间》)
 
这次活动,我有很多收获,当然其中也有考虑不周之处。但是,引导员从没说过什么。他们甚至不愿意多说。这种开放性的课堂,敢于未完成,让队员自己去体验、发现、质疑和反思,真是难能可贵。这背后是更深的课程设计。

以后,露营和爬山,我将 “行前充分计划与准备”,打好包,带上登山杖。


 文:黑麦(崔国辉)


—盖娅夏令营最后名额锁定中—

北京单飞住宿|盖娅绿色生活夏令营
第2期:8月1日~7日 / 第3期:8月15~21日
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童,要求生活能自理
(戳图片了解日程安排及报名)

北京单飞走读|《我的百草园》小小导赏员培训营
8月9日~14日 | 在读2年级以上儿童/青少年
(戳图片了解日程安排及报名)

丽江营|#闻见自然#亲子夏令营(3-8岁)

8月7日~13日 | 3岁-8岁亲子家庭
(戳图片了解日程安排及报名)

盖娅2021秋学期系列课程火热招募中,报名请戳:
盖娅系列课程2021秋学期招募及课程说明会指南


近期精彩活动及文章:

  报名活动    2021盖娅夏令营合集 | 盖娅系列课程2021秋学期招募 | 7月25日自然读书会“小书友”线上共读招募

  参加培训     7月30日~8月1日盖娅设计生态营造师培训(杭州站) | 8月1日/14日KP法培训(线上课)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